一场“从内而外”的殡葬改革

麦收时节,乐陵市郑店镇樊屯村,在瑞泽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千余亩麦田里,3台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一上午就收割了50亩小麦。

“以前我家一畦麦地里有四五座坟头,别说大型机械了,靠人种地都费劲,地头都需要单独接种。”合作社社员樊建祯看着收割后的麦田,想想以往麦收场景,直说自从村里推进移风易俗、丧事简办,连种地都省心省力了。

樊建祯的话,反映的是全村村民的心声。

樊屯村有近450户2000余人,以往有500余座坟墓分散在田间,不仅占用了耕地,更影响了大型机械的使用。

改变源于移风易俗工作的推广。2010年,樊屯村“两委”决定改变传承多年的殡葬风俗。樊屯村大多数村民都姓樊。为了提高村民凝聚力,樊屯村“两委”组织掘乡贤文化资源,修订家谱,立家训,树家风,增强乡土文化自信。

樊屯村党支部书记樊学彬算了一笔账:一个坟头占地约50平方米,700个就是近50亩地。利用迁移坟地腾出的土地,村里发展糯玉米种植及初加工等特色经济,不仅实现了集体增收,同时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些地方在殡葬中存在套棺再葬、攀比炫富等现象,这给农村群众造成了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樊屯村在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不断在丧事上做“减法”。

2018年,樊学彬母亲去世,他带头从简办丧,“无纸扎、馒头祭,孝子衣、大锅饭,不上酒、将军烟,不圆坟,丧事毕、一天半”等礼制一一贯彻执行。一场丧事办完,总花费3000多元。

“我们村推进丧事简办,仅不烧纸扎纸草一项就节省1500元;无论亲戚还是帮忙村民,一律大锅菜,不上酒。”樊屯村红白理事会副会长樊增邦表示,全村通过制度设计与民主协商,由村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将推行厚养薄葬和文明治丧写入其中。

全体村民签下移风易俗承诺书,严格落实“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报告”对账管理制度,全村不分身份、辈分、老少,全部一把尺子量到底,做到公平公正无例外。

“厚养薄葬”传孝道,丧事简办成风尚。

“统一殡葬标准,简洁方便,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现在大家都支持。”如今的樊屯村,不仅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无坟村”,而且也是丧事花费最少的村。

殡葬改革为农村地区带来的更多是观念上的变化。“‘礼葬’的另一面是‘厚养’,这一观念也逐渐体现在村民的日常行为中。”樊增邦说,现在村里有志愿服务队伍,时常为村里的老人义务理发、打扫卫生,村里的矛盾越来越少。

眼下,樊屯村还将移风易俗工作和道德建设有机融合起来,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开展“文明户”“孝老爱亲之星”“好儿媳”“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先后选出“最美家庭”30户。

“移风易俗工作不仅在经济上减轻了群众负担,还进一步推动民风民俗朝着更文明、理性的方向转变。”郑店镇党委副书记褚程彬表示,接下来,该镇将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继续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治理散埋乱葬,以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乡村振兴。

福山殡仪馆在国内率先推出葬礼仪式“云告别”服务

“亲爱的妈妈,我虽然没到现场,但此时此刻我仿佛回到小时候坐在你身边的场景……”5月27日上午,远在美国纽约的徐女士说出这样一段话。白花环绕,泪雨纷飞。此时,逝者陆女士的追悼会仪式正在举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由于疫情的原因,远在美国纽约的女儿因疫情原因无法到现场送母亲最后一程。我们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让其表达对母亲的追思和缅怀。”主持人语罢,屏幕切换到远在美国逝者陆女儿的镜头,陆女士的女儿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母亲同事好友们表示感谢,并将千里之外的哀思,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告别仪式现场。同时,远在北京等地的8名亲友也通过视频互动平台全程参与了这次追悼会。记者在福山殡仪馆告别厅的设备控制室内看到了这套视频互动平台所用的设备。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吊唁大厅装上多部摄像设备,采取最新5G和有线网络相结合方式,利用直播互动平台,多机位全覆盖直播殡仪馆内迎灵、追悼会、伴灵、取灰、送灵等各环节全部仪式,通过告别厅内LED大屏吊唁答谢来宾亲友,让不能现场参加葬礼的亲友参与到葬礼中,帮助他们疏解悲伤的情绪。